易氏封地受姓渊源考 鼻祖姬高,是周文王的十五子,武王的同父异母兄弟,成王的叔父。于公元前九四九年封于毕,以国为氏,是为毕氏,后人称他为毕公高。高裔必万仕晋献公。因封于魏以国为氏,是为魏氏。春秋末年,韩、魏、赵三国分晋期间,万裔愷公同姓为上大夫受封,食采冀州,东境易水。荆轲歌曰: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。考:易水在今河北易县,其地即夏后之世易国故封。因之易县即我易姓之固国也。又据(竹书经年)及(山海经海内南经)记载:“汤杀有易氏之君绵臣”系指商汤欲革夏后之命,易国不从,即杀之也。是以易国子民始流亡至大江之南。 南开大学历史系所编(中国古代史)写道:商族也是个古老的部族,商族始祖契(音谢)和他的五代孙冥都是治水能手,冥曾经跟禹一起治水。冥子王亥时,开始用牛载重,他常赶着许多生羊在部落之间进行贸易活动。有一次王亥到了黄河北岸,因行为不轨,被有易氏部落酋长杀死,牛羊也被抢起。后来王亥的弟弟王恒及王亥的儿子上甲微,向有易氏兴师问罪,又把绵臣杀死。从此两家结下了冤仇。清朝张澍著(姓氏寻源)写道,易即易溯,溯指河北,易即今之易州。商上甲伐有易,即到他的后代,禹的儿子启,便称“夏后”即帝王之位的意思,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。夏王朝从禹传杰,共传十四世十七帝约五百年(公元前二一00年至前一六00年)。绵臣作为有易氏部落的首领,是维护夏后氏的统治的。所以在公元前二一00年的时候,就有了易氏,但那时的有易氏部落,形成了易姓基础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