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氏概略 易立姓开宗历史悠久,屡经盛衰。 山西 河北是易姓早期主要的活动地区。后由易水迁郡望太原和济阳,汉代后定居长沙郡,部分再迁江西和鄂东,迄今已逾千载。繁衍不断。 晚唐时仅宜春郡,就有状元易重和四位进士,可知其盛。 元代因异族统治和战乱影响,易氏宗族渐呈衰势。据《明史· 徐寿辉传》 记载,徐寿辉为罗田人, 至正11年(公元1351年)以蕲(浠)水为都称帝,国号天完 。麾下陈友谅后杀而代之,曾据邾城称帝,国号大汉。 徐陈为乱,首当其冲的鄂东和赣中北(宜春一带)和长江下游,正是易姓久居之地,受害最严重。据郑昱撰《易氏谱序》记载:“当元明之际,蕲(浠)、黄(冈)首乱,陈(友谅)氏窃据,乾坤交战,生灵荼毒, 始尽徙江西户口,以填实之,故家旧族,百无一存可知矣。” 易为泰撰谱序说:“迨唐末优公迁瑞昌,始有谱纪. 余族肇自吴江。考之先世有九三公者,以宋理宗时迁黄之白云,亦越四世有宋参政祓公四世孙元卿者以洪武间迁黄之邾南。元卿公于九三公玄孙行也,居黄十数传,虽东西异地,而其分相属,别建邾南给祖办祀兼资讲读,而后经之以谱法,纬之以家训,俾后嗣共知雍睦,毋坠先型,有志未就,经每欲举其事两成之而未逮也。 考其未迁时,元卿公派出彦辉公,九三派出彦刚公,而刚辉二祖,同出于太祖干公. 第迁始祖元卿公上至祓公彦辉,五世无稽, 阙焉.俟考核于瑞昌可也。易氏黄之著族也,隶邾南白云两地,代多伟人,元明以来,官侍御者称鸣凤,领邑牧者颂福星,其在下也,任道之儒,精研理窟,持行之彦,表正人伦,是皆历历可指。” 对以上资料的保存,长期致力于易氏家谱研究的昆明理工大学教授鄂东易宪武赞道:“五十余年巨变,旧谱难求,幸得新洲元卿公裔孚玉,长期冒抄禁获罪之风险,保存旧谱全部,使易氏族史得以保全和延续,功莫大焉。” 宋朝时期,易姓大约有6万余人,约占全国人口的0.08%,排在宋朝姓氏第一百五十位以后。 明朝时期,易姓大约有17余万人,约占全国人口的0.19%,为明朝第九十五位大姓。易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、湖北、湖南三省,大约占易姓总人口的80%,其次分布于四川、江苏、河南等省。江西为易姓第一大省。宋、元、明时期,易姓人口主要向东南、南方、西部地区迁移。全国基本上形成了以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的易姓聚集区。 当代易姓的人口已达到170多万,排在全国第一百零六位,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.14%。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、江西、湖北、四川、重庆五省市,大约占易姓总人口的80%以上,其次分布于广西、贵州、河南,这三省大约又占10%。 旭平据有关资料辑录 |